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文化 -> 文化快递
父子接力50年 让电影在乡村“永不散场”
2025-07-23 07:37:53   
2025-07-23 07:37:53    来源:新消息报

张学东给父亲和儿子讲解新式数字放映机使用方法。

张学东和村民一起搬放映设备。

男女老少一起看电影。

村民开着电动三轮车来观影。

  7月21日晚上8点,青铜峡市小坝镇新林村村部的广播响起来,热闹又清亮:“今晚有电影!在新林村村部放映,《保镖》马上开始,想看的快来哟!”电影放映员张学东举着话筒在广场上吆喝,给当晚的电影预热。其实,不少村民已经得了信,早早就在村部等着。张学东搭幕布时,好几个人主动上前帮忙。没几分钟,一块5米长、4.5米宽的幕布就稳稳挂在了村部的红砖墙上……

  从胶片到数字,从毛驴车到轿车,设备在变,“把电影送到村里”这事儿没变。如今,宁夏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覆盖全区3100多个放映点,每年放映4万多场,观影超300万人次。

  A

  银幕亮起,夜幕下的村庄“醒”了

  电影放映前一个小时,张学东就已到现场忙活。“铭扬,把线再理理,别绊着人。”他正调试音响,朝不远处的少年喊道。13岁的张铭扬应了声:“知道了,爸。”接着把散开的电缆线往放映机旁挪了挪。

  准备的工夫,广场上已来了20多人。村民张文军骑电动三轮车找了个视野好的地儿,停好车就坐在车上等。“在家看电视,还不如和大伙一起来看电影,还能学点东西。上次看了反诈片,再不乱点链接了。”见了张学东,他又熟络地问道:“学东,今天放武打片不?前两天的《太极张三丰》,看得真过瘾!”

  “今天的也好看。”张学东直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灰,“先放个防火科教片,完了就放动作片。”一切就绪,他拿出手机连上放映机蓝牙,轻点屏幕,“正在加载”的字样投在幕布上。这台数字放映机比他小时候见的胶片放映机轻多了,天天放在汽车后备箱里,打开就能用。

  可30多年前不是这样的。张学东望着幕布上滚动的防火宣传画面,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张洪福放映电影的日子。那时候是胶片放映机,铁疙瘩似的,一整套设备少说也有五六十公斤。父亲骑着自行车,大杠上坐着他,后座驮着设备。胶片成卷装在铁盒里,一场电影得换三四卷。有时正放到精彩处,胶片“咔”地断了,黑黢黢的幕布前顿时响起一片惋惜声。父亲蹲在地上,借着微弱的光小心粘胶片,等把接好的胶片装回去,机器“嗡嗡”转起来,银幕上的人影又动了。那时候,张学东总觉得,父亲比电影里的英雄还厉害,也在他心里埋下电影放映的种子。

  “爸,开始了。”张铭扬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。科教片放完,《保镖》的片头音乐响起,广场上渐渐坐满了人,天色暗下来,幕布上的画面愈发清晰。现在的幕布是防水的,比以前的帆布幕布不知亮堂了多少倍;数字机不用换胶片,即便突然断电,点一下按钮就能接着放。但张学东还是守着父亲传下的习惯:提前到现场,检查电线够不够长、幕布绳子牢不牢。“大家专门来一趟,不能因为没准备好让人家白跑。”他说。

  电影剧情渐渐紧张,有人坐在凳子上,有人站着,有人趴在摩托车上,沉浸在剧情里。散场时,大家意犹未尽,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张学东建议:“下回放个战争片。”“能不能找些老片子,让娃们看看以前的日子。”这些话他都记在心里,下次选片时,总会多留意几分。

  

  父子接力,“会动的画儿”从未断档

  张学东今年40岁,却已经有33年电影放映经验。7岁那年,他放学回家,见父亲收拾好放映设备要出门,突然说:“我也去。”“作业写完了?”父亲回头问。“早写完了!”他扔下书包,跟着就走。

  那时,张学东跟着父亲搬设备、挂幕布,电影一开演就挤在人群最前面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。胶片断了,他蹲在旁边看父亲用胶水粘;机器卡壳了,就帮忙递工具。耳濡目染间,放映电影这件事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
  “以前农村文化生活少,放电影就跟过节似的。”张学东常跟儿子念叨,“你爷爷走到哪儿,都有人拉着他往家拽,非要留他吃口热的。”

  张洪福1975年开始放映电影,那会儿全青铜峡的农村观众都稀罕这“会动的画儿”。他跑12个村,最远的三趟墩村,骑摩托车来回得两小时。遇上雨天,土路泥泞不堪,车陷进去就得推着走;天黑看不清路,鼻梁骨摔断过,腿上的伤更是数不清。40多年里,他累计放映8000多场电影,走了30多万公里路。

  “看到村民搬着板凳早早等在村口,再累也值。”张洪福回忆起当初的热闹景象。而这份念想,张学东从小看到大——村民们期盼的目光和看电影时满足的笑容,早成了刻在他骨子里的印记。

  其实,看着父亲的辛苦,张学东也曾不解:为啥非要守着放映电影?“自己放了几次后才明白,不管人多人少,总有人在等你去放,这是份责任。”他说。

  2000年,张学东退伍后被分配到青铜峡水泥厂当工人。工厂待遇好,家里人都觉得稳当。可干了没几个月,他犯了难——水泥厂总不定时加班,跟放映电影的时间撞了车。

  没过多久,张学东辞了职。后来,他在其他单位也干过,都因为“太忙,顾不上放电影”离开了。“不是那些工作不好,是心里总惦记着那块银幕。”他说,父亲年纪大了,“我不能让这事儿断了,我不顶上,村里就没人放电影了。”

  2019年,张洪福把跟了自己40多年的放映设备交到张学东手里。老人摩挲着设备上斑驳的铁壳子,说:“这机器比你岁数都大。放电影不难,难的是一直放下去。”

  接手后,张学东在青铜峡机动车检测中心找了份工作,上下班时间固定,不耽误晚上去村里放映电影。“放电影这事儿,是真撂不下。”他说得干脆。

  如今,张学东守着银幕,懂了父亲说的“难在坚持”:不是设备有多沉,是那份被需要的重量。老人们念叨“就等你放电影”,孩子们围着银幕跑,这些热乎劲儿比任何理由都实在。

  现在,张铭扬学着接设备,眼里的光像极了当年的张学东。三代人的影子投在银幕上,这光影里的牵挂,就是他们守下去的理由。

  C

  初心不改,“只要有人来,我就一直放”

  今年暑假,张铭扬跟着父亲放映电影,他帮着搬幕布、插U盘,还能熟练操作数字放映机的开关。“换了新设备,连上手机网络,现在我都能帮爸选片子了。”他仰着脖子向张学东说。

  新设备让张学东省了不少事,不用每月跑银川拷贝影片,连上网络就能下载。“最早得扛着胶片跑几十里地,后来去银川拿U盘来回3个小时,现在有WiFi在家就能弄好。”张学东跟儿子念叨着。

  这些年,张学东眼看着放映机从8.75毫米胶片机、16毫米胶片机变成数字放映机,运设备的工具从自行车、摩托车换成汽车,村里的路从土路、泥路修成了硬化路。技术升级了,工具高级了,但那份把光影送到村头的初心,未曾改变。

  条件越来越好,来看电影的人却在变少,多的时候三四十人,少的时候十几人,大多是老人和孩子。“我小时候就看村里放电影,看了40多年。要是没他们放电影,晚上都不知道干点啥了。”新林村村民王泽云感叹道。每年从春末到深秋,张学东奔走在小坝镇的各个乡村放映点,播放近200场电影。“只要有人来,我就一直放。”张学东说。

  电影散场回家,院里还有几个村民在下棋,张学东也凑了过去。说是自家院子,其实更像大家的“公共空间”。这些年,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,张洪福和张学东父子看在眼里,在小坝镇党委和政府支持下,用自家院子办起“张洪福农民文化大院”,把电影放映、农家书屋、文艺活动放在一块,成了村里的综合性文化平台。加上父子俩接力放映电影50年的情分,村民们都爱来这儿扎堆。

  在宁夏,像张学东这样的农村电影放映员还有不少。他们多是本地人,熟悉各村的路,知道村民的喜好。这些放映员像一张网,把光和影撒在宁夏的乡村大地上。他们知道哪个村的老人爱听秦腔,会特意找有秦腔片段的电影;知道哪个村刚种了葡萄,会多拷贝几集葡萄种植的科教片;知道哪个村有留守儿童,会选些动画片放给孩子们……

  “农村的闲余生活不像城里那么丰富,放场电影,大家聚一聚、说说话,心里就热乎了。”张学东说。

  ■记者手记

 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,是守护文化公平的灯火,给留守群体和偏远地区送去“零门槛”的精神滋养。它不只是娱乐,更是政策普及、农技推广、价值引领的“光影课堂”,悄悄激活着乡村的公共生活。在流媒体时代,张学东们的坚持,守住了文化惠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为乡村振兴点亮了一束暖心的人文之光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  蔡莞郁/文 韩胜利/图)

【编辑】:石卿
【责任编辑】:杨丽